饮食常识Manual

淡季猪肉价为何仍涨?真会比牛肉更贵?

2024-10-27 19:23:37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淡季猪肉价为何仍涨?真会比牛肉更贵?五金正是炎夏时期,在中国居民食品消费品类中本应处于淡季的猪肉,在相比牛肉性价比已然不高有一段时期之后,却又迎来了新一轮的价格向上调整。

  本轮价格调整大致从5月开始,从此前已维持了数月的15元/公斤的价格起步。据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全国性相关数据结果:1月至4月,活猪(中等)集贸市场价格均在15元/公斤区间。5月变为16.21元/公斤,6月则达到17.89元/公斤。

  时至7月末,猪价“破9冲10”新闻在全国多地出现。农业农村部的相关监测数据显示:7月29日,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25.35元/公斤。对比1月底相关数据,半年内上涨幅度已超两成。

  因春夏处于猪肉消费的相对淡季,零售终端价格上涨,主因被普遍认为并非需求量增加。目前生猪行业的普遍共识是,此轮价格调整,供应端相关因素的占比要更大一些。

  在中国居民的传统肉类消费格局中,牛肉价格普遍高于猪肉。今年却因双向价格调整产生“倒挂”,即牛肉因供应充足及需求回落价格下跌,猪肉价格则受“二次育肥”等新旧因素上涨。养殖行业将如何调整生产格局备受关注。《财经》记者 焦建/摄

  天气是造成供应紧张的短期因素之一。今年入夏后,全国多地先后出现了强降雨天气,这会给生猪的出栏和调运造成一定影响。此外,疫病也导致了一部分地区的产量下降。

  除外部因素,本轮生猪价格上涨的核心原因,仍主要源于行业内部,即养殖户及养殖企业主动控制生产节奏。究其手段,则有主动调减规模,以及“二次育肥”等新旧做法。

  先看前者。此前一段时期内猪肉价格相对稳定背后,是中国生猪产能去化已进行了超一年时间。育肥猪供应能力连续下降后,一些养殖企业选择将猪圈空置。

  受此影响,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:上半年全国生猪出栏量为36395万头,同比下降了3.1%。二季度末,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38万头,同比下降了6.0%。

  前述空置猪圈等做法积少成多,正在产生较大的影响力。事实上,作为平抑“猪周期”核心措施之一,中国在过去数年持续提升生猪规模化养殖比例。截至2023年,这一比例已达到七成左右(部分地区甚至能实现八成到九成)。

  中小散户的生产行为虽仍有一定影响力,但供应的主渠道已是“集团军”。在这样的生产格局中,生猪的生产及销售模式,其实也正在进行一系列微观调整。以前述“二次育肥”为例,这种延迟出栏造成的有产能却不释放做法,也被认为是本轮猪肉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
  所谓“二次育肥”,其实是养猪户或企业购入已出栏上市的育肥猪,经额外两个至三个月的再次养殖、超过300斤甚至更重后再出掉。与自繁自养(耗时十个月以上)及外购猪仔育肥(耗时六个月左右)等传统饲养方法相比,“二次育肥”的主因是对后市价格看好,而其收益则是可“作为中间商赚差价”,包括低买高卖的价差,以及生猪增重后的利润。

  2023年上半年时,这一做法也曾部分助推了猪肉价格走出当年春节后的淡季。有生猪行业人士此前就对《财经》记者介绍,这种现象之所以近年来开始被关注,主要的助推,其实也与前述规模化养殖达到较高程度有关。

  之所以有此分析,是因为农村地区以往的散户加速退出,规模化养殖带来了环保及防疫手段的升级。在这样的基础上,近年来非洲猪瘟常态化给养殖行业带来的疫病风险,能够变得更加相对可控,加之大猪本身的抗疫病能力就强。

  “二次育肥”给生产端带来的风险不会显著增加,其风险则主要与猪肉价格后市走势有关。部分行业规模性企业的观点是,这属于行业发展的“阶段性现象”,如连续几次无法获利,自然会被淘汰。2023年时,还有行业头部企业将其称之为“一种短期投机和行为”。

  时至2024年,这一现象仍是行业内不可忽视的常规操作,与其有关的讨论自然增加。从其推动力角度来看,目前主流行业意见是:母猪及仔猪补栏后的周期较长风险较大,“二次育肥”在短期内有望博取更高利润,愈加普遍并不难以理解。

  值得关注的点亦由此产生。首先是从养殖规律来看,育肥猪本身的抗疫病能力较强,但随着更换猪圈及运输,其或许会遇到适应性问题乃至应激风险。在达到一定体重基数后,猪粮比的生产效率也要更新测算(目前中国的猪粮比在7.5∶1到8∶1之间,离猪价过高的警戒线仍有距离)。

  与此有关需提及的一个行业细节是:养殖户选择不同体重的猪进行“二次育肥”,可能会给猪肉价格带来不同影响。其中奥妙在于:选200斤以下猪育肥,短期内不会减少供给,因这些猪原本也未达到250斤左右出栏标准,只不过是饲养者从甲方换到乙方,属存量调整。与之相比,选择250斤左右原本已该出栏的猪育肥,则属于增量博弈,会在短期内减少市场供应。

  更大的风险,则来自将猪育肥至300斤左右之后:如遇到集中出栏,则会在前期育肥猪结构性短缺之后,造成供应的结构性过剩。

  整体来看,因相关做法较新,目前行业内可有效跟踪这一现象规模的指标有限,只有一些存在滞后性的相关数据。例如通过生猪出栏均重判断“二次育肥”已经发生的强度。此外,屠宰量与育肥猪饲料产量两项数据方向出现较大程度的背离(即饲料销量增加而屠宰量降低),也可佐证“二次育肥”强度较大。

  今年的新情况是,本轮“二次育肥”主要补栏的是180斤至250斤体重段的标猪。补栏户会跟屠宰企业形成竞争关系,也进一步助推了本轮猪肉的价格上涨。

  一系列原因造成的猪肉价格向上调整已持续数月,后市情况如何?亦是行业内目前高度关注的核心议题。一个基本判断则是:本轮价格上涨空间或比前一轮猪周期价格顶点时要大。但因没有非洲猪瘟等剧烈性因素影响,猪肉高点或很难到30元/公斤以上。

搜索